西北高原所
首 页 部门简介 科学传播 网络运维 安全保卫 档案管理 基本建设
科学传播
西北高原所年报
西北高原所年鉴
信息公开
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传播 > 西北高原所年鉴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2006年度年鉴
发布时间:2009-07-09 | 【 【打印】

单位全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名誉所长:夏武平
现任所长:赵新全
地   址: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9号
邮政编码:810008
联系电话:0971-6143530
图文传真:0971-6143282
电子邮件地址:nwipb@ nwipb.ac.cn
网   址:http://www.nwipb.ac.cn

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62年,是一个以主要从事青藏高原生物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公益性综合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截止2005年底,全所在职职工135人,其中科研人员99人(占73%)、管理人员13人(占9.6%)、支撑系统8人(占6%)。在现有科技人员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3人(含外聘博士生导师)、研究员19人(45岁以下9人、百人计划2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科技人员30人,博士15人、硕士12人,在学硕士生77人、博士生45人,博士后6人,客座研究员(教授)23人。设有植物学、生态学、动物学硕士点和生态学博士点以及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所批准进入创新试点单位岗位聘任人员70人(其中含基础平台间建设增补创新岗位4人)。实际进入知识创新岗位人员57人(其中研究员15人,副研究员19人,中初级人员23人),占81.5%;技术支撑人员(含CERN技术人员1人)8人,占11.4%;管理人员(含教育管理人员1人)5人,占7.1%。。留有部分岗位面向所外公开招聘。项目聘用人员30人,其中研究员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人,中初级人员12人。
二、我所的战略定位是针对青藏高原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物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研究,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现有高原生态学研究中心、藏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和高原生态农业研究中心;支撑部门设有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信息与学报编辑室和生物化学测试部;管理部门为综合办公室、科技处、人教财务处。
三、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进展及效果
(一) 机构调整及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2005年引进“百人计划”学术带头人1人,已逐步形成一支团结合作的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团队。2个团组获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资助,2人获“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资助。
  我所新组建的“青藏高原生物进化适应开放实验室”于5月23日通过了院重点实验室专家组的现场评估。另外2005年7月经青海省科技厅批准,我所组建了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二)2005年争取和承担的主要科研任务和项目
  2005年共获准项目21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科技部西部行动计划1项,973项目1项,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招标项目1项,青海省科技厅项目8项,企业和其他部门委托项目4项。“西部之光”联合学者和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各1项,后续支持项目1项。发表论文185篇,其中SCI(含SCIE)论文37篇篇,CSCD论文131篇;出版专著或参加编写出版专著4部;申请专利2项,有3项专利获得授权。2005年到位经费1896万元,其中院外争取经费770万元。
(三)2004年取得的成果和获奖情况
  2005年,我所共有1项科研成果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单位),取得科研成果4项,2个农作物新品种油葵通过田间鉴定。
  获奖成果:油菜蜂花粉酶解破壁技术研究与产品的开发
  花粉是人所共知的“微型营养库”,内含营养物质十分丰富。但花粉其外部有一层坚硬的孢子壁,耐酸、耐碱且抗生物分解。由于孢子壁的“保护”,人食用花粉时不易有效地吸收到其内部的营养物质。该项目采用丹麦产谷物酶制剂(Viscozyme L)对青藏高原油菜蜂花粉进行了具有产业化意义的中间性破壁试验,获得很好的结果。其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如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黄酮类化合物等与破壁前相比都有所增加。花粉的营养物质的释放比较充分。
重大科研成果和进展
  1、江河源区退化草地治理技术与示范
  在前期退化草地综合治理技术与模式研究和示范的基础上,对已提出的生态综合治理技术进行了深化研究与开发,初步揭示了人工、半人工草地衰老退化的规律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对策措施。为天然和人工、半人工草地合理利用技术及优化配置提供基础数据、单项技术。加强了综合治理技术的集成,基本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针对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与模式。
  2、生物环境耦合与生态系统演化
  通过利用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这些类群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新世以来强烈隆升(特别是8-7百万年、4-1.7百万年)所形成的异质性环境,促进了异域物种的形成,是高原植物物种辐射性进化和多样性形成的主要驱动力。首次在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发现土壤微生物中放线菌类的一个新属。
  3、优质丰产春小麦新品种选育
  收集鉴定了种质资源1728份(次),配制杂交组合554个,鉴定材料3160份,品比材料583份(次);选育优质小麦新品种2个(高原314、青春144)、经济型专用小麦新品种2个(青春37和高原115),引育优质小麦新品种1个(宁春26号),并已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研制了5个新品种的标准及栽培技术规范,为新品种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新育成品种已开始在生产上应用。
四、2005年国际合作取得的成效
  2005年度,我所重点在高寒草地生态学研究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工作。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在20多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签订了两个长期互利的项目合作协议;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研究课题“青海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平衡的动力学特征及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目前正在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合作研究中。根据课题计划,2005年课题组已有多人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和日本农业环境研究所进行访问、进修和培训;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的“全球变暖及土地利用格局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长期合作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生态学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已发表重要研究论文两篇,影响因子均在4.0以上;我所与德国马堡大学的院级协议长期合作项目“青藏高原高山生态系统动态与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进展顺利;与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和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研究”合作研究协议进行了续签。
  2005年我所与青海省科技厅合作,成功地承办了由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通过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讨,探索“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从而达到保护和发展并举、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强化保护的良性生态经济建设的目标。
五、挂靠的学会及重要的出版物:
  我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兽类学报》和《高原生物学集刊》。《兽类学报》列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之一。

 (撰稿人:杨勇刚)

                    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附件
·
电话:0971-6143530 | 传真:0971-6143282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办公室
地址:西宁市新宁路23号 邮政编码:8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