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高原所
首 页 部门简介 科学传播 网络运维 安全保卫 档案管理 基本建设
科学传播
西北高原所年报
西北高原所年鉴
信息公开
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传播 > 西北高原所年鉴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2005年度年鉴
发布时间:2009-07-09 | 【 【打印】

单位全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名誉所长:夏武平
现任所长:赵新全
地   址: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9号
邮政编码:810008
联系电话:0971-6143530
图文传真:0971-6143282
电子邮件地址:nwipb@ nwipb.ac.cn
网   址:http://www.nwipb.ac.cn

  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62年,是一个以主要从事青藏高原生物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公益性综合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截止2004年底,全所在职职工135人,其中科研人员99人(占73%)、管理人员13人(占9.6%)、支撑系统8人(占6%)。在现有科技人员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2人(含外聘博士生导师)、研究员18人(45岁以下9人、百人计划2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科技人员30人,博士15人、硕士12人,在学硕士生72人、博士生30人,博士后3人,客座研究员(教授)15人。设有植物学、生态学、动物学硕士点和生态学博士点以及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所批准进入创新试点单位岗位聘任人员70人(其中含基础平台间建设增补创新岗位4人)。实际进入知识创新岗位人员57人,研究人员48人(其中研究员11人,副研究员18人,中初级人员19人),占84.2%;技术支撑人员(含CERN技术人员1人)4人,占7%;管理人员(含教育管理人员1人)5人,占8.8%。留有部分岗位面向所外公开招聘。项目聘用人员30人,其中研究员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人,中初级人员13人。
  二、我所的战略定位是针对青藏高原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物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研究,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现有高原生态学研究中心、藏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和高原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在学术和科研管理上,建立了研究所、中心两级管理体系。
  支撑部门设有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信息与学报编辑室和生物化学测试部。
  管理部门为综合办公室、科技处、人教财务处。
  三、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进展及效果
  (一) 机构调整及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原则,成立了各类人员聘任委员会,确定岗位设置及各岗位的职责与考核标准,逐级聘任,契约管理。在科研和管理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建立适应于现代科学研究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健全岗位目标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和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使具有真才实学的各类人员能够获得更多施展自身才能的机会,达到了精简人员,优化队伍的目的。
  通过创新岗位的招聘工作,我所已建立了“开放、流动、竞争”的用人机制,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上岗、契约管理、严格考核”的运行机制,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创新岗位为科研杰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重要舞台。
  2004年进一步完善了“按劳分配、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三元结构工资”的分配制度,重点加大岗位与绩效津贴比例,完善科研岗位以“绩效奖励”为主,管理岗位以“岗位津贴”为主的工资分配体系,并首次实行了法人年薪。大幅度提高了在职人员的福利待遇通过各项分配制度的改革,极大的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意识和争取重大科研任务的积极性。
  按照研究所的战略部署和实际情况,我所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领衔式科技将帅才的吸引、培养和造就上来。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团队创新,充分体现人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已逐步形成一支团结合作的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团队。
  本年度引进“百人计划” 1人,聘请客座研究人员15人,高访学者8人。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稳定和培养了一批能够在青藏高原扎根奉献的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本年度2个团组获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资助;1个团组获得“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联合学者项目资助;2人获“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资助。
  (二) 2004年争取和承担的主要科研任务和项目
  2004年度共申请国家基金项目15项,获准5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4项,国家科技部西部行动计划2项;中科院原地合作项目3项,均已获准;国际合作项目2项,已获准;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招标项目3项,获准1项;青海省科技厅项目16项,获准8项;青海省扶贫办项目1项,已获准;与企业签订合作项目协议4个。“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课题“江河源区退化草地治理技术与示范”滚动支持已得到批准。申报2004年度“西部之光”项目6项,全部获得资助。项目获准经费898万元。
  本年度在研项目100项,其中新开题项目24项,应结题项目34项,上年接转42项。据统计我所今年实际到位科研经费约1330万元,其中从院外争取到位经费约961万元,院内经费约369万元。
   (三) 2004年取得的成果和获奖情况
  2004年,我所共有1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研成果奖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取得科研成果4项;培育农作物新品种3个(通过省级审定)。
  (四)获奖情况:
  1、《中国龙胆科植物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何廷农、刘尚武、刘建全、孙洪发、陈世龙等
  本成果属于植物学领域基础研究,涵盖植物学的诸多分支领域。包括:1. 两部中文专著,约90万字;2. 一部英文专著和一部参写英文专著,约250万字符;3. 有关考察研究发现的新属新物种、分类认定、系统发育、地理分布、胚胎学、解剖学、分子系统学、新化合物、资源利用等研究论文72篇。
  2、《江河源主要生态区生态恢复研究与示范》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研究运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定位、半定位和面上调查研究相结合,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高寒脆弱生态区生态退化过程和机理,建立和完善江河源区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综合配套技术和有效措施,通过典型地区生态恢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示范样板。
  (五) 2004年国际合作取得的成效
  2004年,我所国际合作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年出国访问9批12人,较上年增长71%;来访科研人员12批20人,较上年增长17%;目前正在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3项,其中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计划项目1项,到位经费40万元;国际原子能机构资助项目1项,年内到位经费6000美金;中国科学院院级国际合作项目1项。正在组织申报的中国科学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同时正在组织申报欧盟合作框架有关项目;组织国外来访科学家在所内进行学术交流和报告13次;发表国际合作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7篇。 
  四、挂靠的学会及重要的出版物:
  我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兽类学报》和《高原生物学集刊》。《兽类学报》列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之一。

(撰稿人:杨勇刚)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二○○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附件
·
电话:0971-6143530 | 传真:0971-6143282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办公室
地址:西宁市新宁路23号 邮政编码:8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