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高原所
首 页 部门简介 科学传播 网络运维 安全保卫 档案管理 基本建设
科学传播
西北高原所年报
西北高原所年鉴
信息公开
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传播 > 西北高原所年鉴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2003年度年鉴
发布时间:2009-07-09 | 【 【打印】

单位全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名誉所长:夏武平
现任所长:赵新全
地   址: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9号
邮政编码:810008
联系电话:0971-6143530
图文传真:0971-6143282
电子邮件地址:nwipb@mail.nwipb.ac.cn
网   址:http://www.nwipb.ac.cn

 

 一、研究所基本情况简介
  我所于2002年3月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序列,现有职工141人,其中:科技人员99人,院士1人、研究员15人,副研34人,中级科研人员23人,博士15人、硕士8人。在学研究生72人,博士后2人,客座研究员(教授)8人(含“百人计划”1人)。
  我所为植物学、生态学、动物学硕士和动物学博士授予权单位以及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单位。现有DNA测序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分析仪、粉质仪和蛋白质分析仪等20余台大型仪器设备,基本具备了从分子生物学到景观生态学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等支撑条件。同时我所也是院“百所联网”工程主干网节点之一,目前联网计算机70余台。图书馆馆藏图书、期刊19.52万册,基本形成了青藏高原生物学文献馆藏独具特色的图书馆。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具有地域上的独特性,收藏有青藏高原动植物标本43.45万号,在国际、国内均有一定影响。
  我所创新试点工作总目标为:立足青藏高原,瞄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需求,针对青藏高原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重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物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研究,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全面增强研究所的创新能力,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建设成为按照现代科研机构管理模式高效运行、联合开放的全国高原生物学研究的“桥头堡”,通过10年的努力,力争使之进入中国科学院30个国际公认的著名研究所行列,形成代表国家水平的、在国际上有地位的科学家群体,成为高原生物学领域科技创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围绕新的学科定位方向将开展:(1)高寒草地生态学:把青藏高原生物及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在特定极端环境条件下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高原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建立高原生物抗逆性状的利用途径、青藏高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途径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2)生物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研究重点为生物物种的濒危机制及保育措施、重要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传统藏药现代化及新藏药研发。在探明生物物种濒危机制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保育措施,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名贵藏药材和其它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改造常用传统优秀藏成药,优化配方和生产工艺;研制开发新藏药和其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3)高原生态农业:以作物和牧草耐寒机理、优质抗逆作物与牧草种质资源、退耕地生态系统建设、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耦合等重大科学问题为重点,进行作物与牧草品种改良、退耕地生态系统建设和高效农牧业发展模式试验示范,建立适合青藏高原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二、创新工作的进展情况
  我所于2002年3月8日经院党组审核批准,正式进入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经核准,我所创新人员66人,年经常性经费800万元(其中100万元为吸引人才专用经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行列后,为生物所的学科发展、人才引进和管理创新等提供了良好机遇和环境,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所在体制机制改革、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和园区建设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全面提升了研究所整体创新能力。
(一)、体制机制改革
  1、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2002年4月,我所通过在科研、管理、后勤等各类人员中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研究所的实际,从5月份开始修改和制定了涉及科研、人事、财务、党务、政务、纪检、监察、基建和国有资产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截止目前共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128项,其中部分制度和办法已经职代会讨论通过,正在组织实施。规章制度的建立,使研究所的各项工作,作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了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为依法治所奠定了基础。
  2、所务公开及民主管理的情况
  为进一步完善我所的民主监督,强化制约机制,将我所的领导班子建成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领导核心,带领全所职工团结奋斗、勇于创新,圆满完成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各项目标,使我所的工作实现了科学院要求的: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廉洁高效。根据院《关于推行所务公开制度的指导意见》文件的要求,我所成立了由所党政领导、人事、财务、基建、科研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以及纪检、监察和所工会等相关人员组成的所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生物所所务公开工作实施办法》。《办法》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在今年各项创新改革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用人制度改革:
  结合生物所的实际,今年5月进行了创新岗位人员的竞争上岗招聘工作。研究系统首批共设创新岗位 45个,根据我所3个学科方向确定了9个重点研究领域,首批招聘创新研究员9名。本次创新研究员岗位是严格按照院知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定,高起点、高标准的公开、公平地对外招聘创新序列人员。所有应聘人员均须通过所人教处和科技处任职条件审核后,才能进入报告、答辩和聘任程序。副研究员及其以下人员由创新研究员提名,报科技处和人教处审核,由所长批准。管理和支撑部门人员按规定也全部招聘到位。通过创新岗位的招聘工作,生物所已建立了“开放、流动、竞争”的用人机制,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上岗、契约管理、严格考核”的运行机制,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创新岗位将为科研杰出人材施展才华提供重要舞台。
  4、创新分配制度改革:
  按照科学院的要求,今年进一步完善了“按劳分配、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三元结构工资”的分配制度。在住房条件的改善方面,所班子力排众议、大幅度改善了青年科技骨干的住房。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极大的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意识和争取重大科研任务的积极性。
  5、创新评估体系改革:
  将在2002年年终总结中采用了新的评估体系。对科研系统实行定量考核,对管理、支撑系统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对创新工作评估体系的探索,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创新岗位人员聘任管理办法与考核标准、创新研究(项目)组考核标准、分配制度改革、创新文化等一系列评价体系与管理办法,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6、后勤改革及人员分流
  依据生物所后勤改革方案,在近期内将对所后勤服务公司重新进行机构改革及调整,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为在2至3年中顺利完成公司的转制工作奠定基础。研究所陆续出台了“生物所关于离岗安置有关规定”等有关条例,目前分流人员情绪稳定。
(二)、科研活动
  我所每年的创新经费中的业务费为210万元(占创新经费的30%),围绕研究所的学科方向和创新目标,部署了创新重点领域项目9个,总经费415万元,所里与各研究组已经签订了“重点领域研究任务书”,目前创新项目起步良好。
  2002年获准各类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863”药物创新转体1项,院重大项目专题1项,院重要学科方向项目1项,“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项,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企业合作项目5项,其他项目1项。从争取的项目来看,国家级的项目较往年多,项目的支持强度较大,以落实合同经费687万元,到位经费万元,科研经费逐年上升。
(三)、重大成果
  截至10月底,2002年共发表科研论文58篇,其中在被《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13篇,出版科研专著3部;申请专利2项,授权专利4项。
(四)、人才培养
  为了稳定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吸引优秀人才来所工作,我所按照“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科研工作奖励措施、住房分配倾斜政策、项目聘用等,人才的吸引力度正在进一步加大,这些有利的措施正在对研究所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五)、合作交流
  今年为了促进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浓厚学术氛围,在2002年8月所庆期间,召开了经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批准、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主办的“高原生物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大会有德国马堡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江苏海洋研究所、苏州大学、日本国立农业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青海高原心脏病研究所、德国GREIFSWALD大学、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西宁市科技局、西藏诺迪康药业公司、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26个单位92位代表参加,共提交论文78篇,大会报告26篇,墙报19个。本次研讨会提交的论文和大会报告涉及的范围包括了高原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青藏高原主要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高原极端生境下生物的适应与进化、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青藏高原典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物与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藏药现代化研究;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通过这次大会,与会代表对高原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青藏高原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生物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的对策及相应的技术。与甘肃、西藏等省区互派了科技副职干部。
(六)、园区建设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位于西宁市城西科研文化区,园区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280米,总占地面积70234平方米。其中科研工作区占地34364平方米,生活区占地35870平方米。
  生物所建立于1962年,科研工作区的多数建筑物均为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修建,设计起点低,使用功能差,园区整体基础设施陈旧、环境质量较差,已远远不能适应研究所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需要。改善实验研究条件和科研园区环境已迫在眉睫。
  在中科院、兰州分院的支持下,我所2000年完成了园区规划,2001年通过院论证并批准我所园区建设一期工程,即:研究办公楼、图书标本楼改造、新建“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和锅炉“煤改气” 四项项工程。目前已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根据中科院园区建设工作的要求,为加快我所园区建设步伐,我所在院批准的上述四项工程的基础上自筹资金200万元完成了园区周边和工作区、生活区隔离围墙540米,新建了科研工作区大门及部分道路,建成绿地6200平方米。
  在新建标本馆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现改建部分原建筑物存在地基、基础不均匀下沉,墙体、梁、板、柱均有不同程度的裂缝(钢筋混凝土构件截面尺寸偏小,混凝土强度较低,砖墙砂浆强度低,饱满度差,使建筑物整体刚度较弱)等质量隐患。为此,我所委托青海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进行了检测,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结果表明:原标本馆施工质量差,部分构件强度低,结构构件破损严重,与原设计图纸不符;地基处理及抗震措施不满足国家现行规范要求,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及抗震措施均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结构的安全,若继续使用必须对结构进行整体加固。根据检测和论证结果,为了保证标本馆改造后能安全使用,我所自筹资金对标本馆进行了全面加固。在我所一期园区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所始终按照院对园区建设工作的要求,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和规范,认真组织施工,严把工程质量关,基本达到了改造的预期目的。在今年路甬祥院长、陈宜瑜副院长和郭传杰副书记以及施尔畏秘书长来我所检查指导工作时,都对我所的园区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目前已完成科研园区建设一期工程,一个崭新的科研园区展现在职工面前。

           
附件
·
电话:0971-6143530 | 传真:0971-6143282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办公室
地址:西宁市新宁路23号 邮政编码:810008